羊首谁寄锦封来 —兼及对青羊的解读
(锺世昌)2015年1月6日11时许,邮政投递员陆老师登门送来一封挂号信,因正在下厨做午饭,慌里慌张签收便罢,未及时细看。午休后已是2时过,正襟危坐在书桌前仔细端详中午签收的那件挂号信,惊喜若狂,竟然是一封贴“乙末年”邮票加普32“兴化垛田”普通邮票,盖2015年1月5日“青羊营业”邮政日戳,落款为“重庆涪陵青羊邮政所”的实寄封,如图①。有封无书,亦无寄封者尊名,是谁在生肖羊邮票发行首日从青羊镇给老朽寄来锦封呢?着实让人费猜。想必是一位不图回报的真诚挚友。谢谢了,邮友!
贴生肖羊邮票,从带有“羊”字地名的邮政局(所)寄出的信封,称不称得上集邮界常说的“原地封”,由人们去品评好了,但生肖羊票与“羊”地名结缘,从文化的角度应该是有一定联系的,其相关性是不容质疑的,拓宽了集邮的路径,丰富了集邮文化的内涵,提升了邮品的品味,是创作生肖邮集的良好素材。
青羊,即青羊镇。青羊邮政所是涪陵现今唯一带有“羊”字地名的邮政机构。青羊的得名,据1786年(清乾隆五十一年)《涪洲志》载:“青羊铺,州南九十里,宋元丰五年(公元1082年,笔者注),铺南建文昌宫,石壁刻有羊一,故名。”由此说明现今的青羊镇是由唐代涪州通往南川驿道上的驿铺,宋代青羊铺、清代青羊场等演变而来。1931年置青羊乡,1958年改称青羊人民公社,1966年青羊公社驻地由青羊场迁至数公里外的安镇大队庙坝,1992年改称青羊镇至今。青羊之名,虽已延续900余年,但时至今日尚未见对其内涵的解读,仍有雾里看花之感。 《涪州志》对青羊铺的记载,有两点值得思考:一是石壁上刻的羊,到底是建文昌宫前早已有之,还是建文昌宫时所镌?从“石壁刻有羊一”的文意理解,似乎在建文昌宫前已有了,但从青羊铺南侧石壁上刻的“桂岩”二字落款年代为“宋元丰五年”(公元1082年),恰与建立文昌宫同时,不能不引发联想。笔者大胆揣测,刻羊与刻字是同一时期,甚至是同一人筹划实施。目的为提升文昌宫文化氛围,烘托神秘色彩,传播敬畏心理,制造轰动效应。二是“石壁刻有羊一”,只是说石壁上刻有一只羊,并未明确是“青”羊,而依据什么将其命名为青羊,必另有渊源。
《辞源》青羊:“神话中之木精、煞神。旧题南朝…梁,任昉《述異记》上:‘梓树之精化为青羊。’”(1984年版3350页)《辞海》青羊:“亦称‘斑羚’、‘山羊’。哺乳纲,牛科。”(1999年版4546页)《辞海》的解释,显然是现代动物学的名词,难以说明900多年前涪陵青羊铺得名的由来,唯一可据的是《辞源》的解释了。又查《辞源》梓:“木名。落叶树。……也泛指木材。”由此,可以认为这里的“青羊”并非通常概念的羊,而是“木精”的化身,威镇一方的守护神。另据清…嘉庆《四川通志》:“涪洲长滩里内,岩下有古桂树,花不常开,其年有士登科则花,石上有‘桂岩’二字。”成年桂花树本来应该是年年开花的,可是此桂却违背常规,不一定年年开花,而有士人登科中考则盛开满树,真有“精”的神奇和灵性,佐证了“青羊”是桂树(木精)有化身,而非动物中的羊。
青羊作为地名已900多年,但与邮政联名仅仅才7年,真是姗姗来迟,好在赶上了乙末年生肖邮票“百羊主题原地邮局首发实寄”快车道,而一举名扬天下。其梗概是:为方便交接邮件,1955年1月,涪(陵)南(川)公路穿过青羊公社所辖的安镇庙坝设置“安镇邮政所”
,成为涪陵境内唯一与当地乡镇异名的邮政机构,如(图②)。而涪陵李渡区则有与“安镇”二字前后颠倒的“镇安”乡,置有邮政代办所。安镇是大队(村)名,位居长江南,镇安是乡名,位处长江北,本来各不相干,但在邮政业务方面往往难免干系。青羊镇政府零工李久洪兼负内部报刊书信分送传递,爱好集邮,与笔者多有交往。一次在谈及订阅集邮报刊时,他不无感慨地说,镇政府订的报刊杂志和信函时常与镇安乡相互交叉误送,延时和失落成家常便饭。笔者觉得邮件误送是分拣时“安镇”与“镇安”极易混淆的缘故,便书面向涪陵区邮政局建议改“安镇邮政所”为“青羊邮政所”,其好处:一是与所在地行政机构名称一致,名实得体,符合规定;二是有利于管理,减少差错,提高工作效率。2008年1月1日,青羊邮政所挂牌营业,如(图③)。具有900多年地名称谓的“青羊”终于镌在邮政日戳上,作为一种生肖文化标志随邮件传向四方,给人们送去羊年的温馨、祥和与喜悦。
载2015年《巴渝集邮》第1期 |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20-01-17
2018-12-23
请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