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沁园春•咏涪陵榨菜》现“广交会”
(夏斐然)2025年5月1-5日,国际五一劳动节期间,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(下称“广交会”)第三期“美好生活”服装、食品、医药保健品等消费品现场,世界榨菜之乡——涪陵榨菜展台(重庆市涪陵绿陵实业有限公司),一首《沁园春•咏涪陵榨菜》词,吸引人们的关注。
涪陵本土作者曾小蓉,创作的《沁园春•咏涪陵榨菜》词,第一次现身“广交会”涪陵榨菜展区。该词以其细腻的意象铺陈,将榨菜的种植、制作过程与乡土情感融合,展现了涪陵作为“世界榨菜之乡”的自然风貌与文化底蕴。涪陵榨菜,列为世界三大名腌之首(涪陵榨菜、法国酸黄瓜、德国甜酸甘蓝),涪陵,作为“中国榨菜之乡”的历史地位。《沁园春·咏涪陵榨菜》既是乡土风物的颂歌,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。通过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的融合,将榨菜从食材升华为乡愁符号,既延续了她《沁园春•咏白鹤梁》作品中“题刻千年鉴宋唐”的古典传统),又以现代视角诠释了地域文化的生命力,堪称涪陵文学代表作之一。
此词不仅让更多的中外读者领略了中国诗词的美妙,还让"广交会"上更多的中外订购商了解到涪陵不仅是榨菜之乡物产丰富,更是人杰地灵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。
据了解,曾小蓉的诗词在风格上融合了豪放派的壮阔与婉约派的缠绵,尤其擅长通过自然景观的宏大叙事传递人文情感,形成“刚柔并济”的独特艺术效果。其作品既延续了传统诗词的规范,又赋予地域文化以诗意升华,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。形成了“险中见情、古意新声”的独特标识.常以涪陵武陵山、乌江等本土景观为载体,将巴渝地区的险峻山水与易经文化、榨菜民俗等结合,如《沁园春·咏武陵山大裂谷》因对旅游景点的生动描绘,成为游客心中对武陵山大裂谷的文化宣传素材,通过网络等平台扩散,吸引游客对景点的诗意联想。助力涪陵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凸显文化独特性。
她的诗词以文学IP形式赋能涪陵文旅,从景观解读、宣传引流到文化品牌、商业品牌塑造均有渗透,虽未直接量化经济贡献,但其作品与涪陵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”目标高度协同,是“以文塑旅”,也与涪陵榨菜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相承是"以文助菜"的地方实践典范。
她作为涪陵的本土作者,其作品题材广泛、语言凝炼、意象丰富、情感真挚、雅俗共赏、朗朗上口、意境深远!如《沁园春•咏白鹤梁》《沁园春•咏武陵山大裂谷》《沁园春•咏荔枝道》《沁园春•咏陈万宝庄园》等众多诗歌作品将地域符号转化为文化意象。相较于苏轼"春江水暖鸭先知"的江南视角,她以"醉家乡"在地域情怀方面,将榨菜、长江石矶等巴渝元素升华为文化图腾,与她的多首诗歌作品中对家乡情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"形成地域性呼应。这种创作路径既延续了杜甫"窗含西岭千秋雪"的本土意识,又赋予传统山水诗以现代产业文化的注解。总体而言,她的诗歌在古典与现代、婉约与哲思、地域与普世之间架设桥梁,以传统词牌为载体,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传说,形成了雄浑与柔美并重,其风格可概括为"玉雪美学"——以冰清意象包裹炽热情感,于玲珑结构中暗藏生命叩问,形成了既有唐诗宋词韵致又具现代性反思的独特诗学体系。同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及美学价值使读者产生共鸣!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。以现代媒介延续文人诗词的“题咏”功能,实现从地方书写到全国受众的覆盖,符合“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”的时代要求。并在文学界及网络平台产生了一定影响力。 |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18-12-23
2020-01-17
2018-12-23
请发表评论